《家庭關(guān)系》期刊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二胎家庭中,70%的父母與幼子的相處時間是長子的1.5倍。父母偏心,仿佛是二胎出生時的附帶品。
作者 | 洞照
編輯 | 宋爽
題圖 | 《未知的首爾》
在雙杠上,運動天賦過人的妹妹做出高難度動作,試圖吸引媽媽的注意。不遠處,媽媽牽著文靜的姐姐快步向前,沒投來哪怕短暫一瞥,唯有簡單粗暴的催促在風中飄蕩。
類似韓劇《未知的首爾》中這一幕的場景,在現(xiàn)實中無數(shù)次上演。
這部近期豆瓣評分最高的都市劇,在因青春成長與治愈愛情線備受好評的同時,書寫了一本令無數(shù)非獨生子女共鳴的“多孩家庭生存手冊”。
(圖/社交媒體平臺截圖)
盡管主人公的雙胞胎身份較為特殊,但不可否認,編劇揭露了多孩家庭的普遍弊?。翰徽撝饔^上是否注意,父母永遠沒法“一碗水端平”,成長環(huán)境的失衡感給孩子造成深刻的創(chuàng)傷,孩子之間也會因此產(chǎn)生誤會與隔閡。
不被偏愛的孩子,
躲在陰影里
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,從生育孩次看,2014—2017年,我國出生人口中“二孩”占比明顯上升,由2013年的30%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%左右。
2023年10月,《解放日報》參考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、歷年國家衛(wèi)生健康事業(yè)發(fā)展統(tǒng)計公報、國家統(tǒng)計局的數(shù)據(jù)在報道中指出:2017年為近20年的二孩生育峰值;2016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后,二孩及以上占出生人口的比例曾連續(xù)5年超過一孩占比。
(圖/《未知的首爾》)
如今,三孩政策已然放開,對照新華網(wǎng)曾在2013年報道中提到的數(shù)字,中國當時有2.18億獨生子女。十多年來,獨生子女比例的變化,也伴隨的社會家庭觀念的變遷。
《未知的首爾》中,雙胞胎姐姐名叫劉未來,妹妹名叫劉未知。劇名暗示了故事的視角與關(guān)鍵地點——成年后的未知原本與首爾毫無瓜葛,因為與姐姐互換身份,她才第一次來到這座曾經(jīng)向往的大都市。頂著姐姐的名字,屬于她的首爾生活徐徐開啟……
(圖/《未知的首爾》)
為何妹妹此前從未到訪過姐姐生活的地方?從片頭定格畫面里的椅子和玩偶開始,前幾集帶我們回看了兩個女孩的過往人生。
未來,就像這把潔凈的椅子和這只安靜的小熊一樣,從小就是別人眼里的“乖乖女”和“優(yōu)等生”。她平日里沒什么表情也很少講話,大人們卻從不強行逗她笑,也沒人覺得她性格不討喜,只因她身體不好,卻總在考試里拿第一。
未知,頑皮、大大咧咧,有著能把椅子磨壞和第一個沖進學校食堂的活力。她愛笑愛聊天,卻常被媽媽冷眼相待、厲聲指責,只因有點叛逆、成績平平。
更諷刺的是,媽媽經(jīng)常分不清姐姐和妹妹,但一聽說女兒闖禍了,第一反應(yīng)永遠是未知干的。饒是后來未知因運動天賦得獎,她的反應(yīng)也不是替女兒開心。孩子成人后,她甚至覺得未知沒出息,不讓她到單位找自己。
(圖/《未知的首爾》)
或許媽媽無意傷害未知,但令人遺憾的事實是,這種無處不在的比較讓未知越來越自卑,被迫學會了隱藏情緒。受傷無法再跑步后,她墜入了壞情緒的深淵,長久以來遮蔽在頭上的“我不如姐姐”的陰影,迅速將她吞沒。
現(xiàn)實中也許沒有這樣的戲劇沖突,卻從不缺瑣碎而刺骨的荒誕。
鄰居家有兩個男孩,哥哥考98分被罵“為什么不是100”,弟弟考60分反被夸“比上次進步了”;某綜藝節(jié)目里,媽媽給大兒子買一萬塊的樂高,給小女兒買十塊錢的橡皮泥,還笑稱哥哥要開發(fā)智力,妹妹隨便玩玩就好。
這種差別對待哪是個例?《家庭關(guān)系》期刊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二胎家庭中,70%的父母與幼子的相處時間是長子的1.5倍。父母偏心,仿佛是二胎出生時的附帶品。
(圖/《未知的首爾》)
多孩家庭父母偏心并非二胎政策重新放開后的產(chǎn)物。從老一輩口中,我們都聽過弟弟妹妹撿哥哥姐姐穿過的衣服、用過的東西的往事。那一代人家里,年幼的孩子往往由哥姐拉扯長大,大部分祖輩也習慣于把好的都留給最小的孩子。
物質(zhì)匱乏的年代,這樣的做法往往是現(xiàn)實所迫的不得已之舉,可在我們身邊,富裕家庭的90后也哭訴著自己被父母偏心的經(jīng)歷。
幾年前,一位來自浙江的朋友哭著復盤自己和妹妹的不同人生:她和妹妹都在國外留學,不同的是自己畢業(yè)后回國,先后在幾家規(guī)模不大的私企工作,妹妹則一直留在國外。
雖然父母對她們的物質(zhì)投入沒有太大區(qū)別,但對這位朋友的教育更多夾雜了要擔負的家族責任,對妹妹則是“放養(yǎng)”,還把家里的幾間商鋪轉(zhuǎn)到了妹妹名下。
(圖/《未知的首爾》)
原來我們都在羨慕對方
不過,被偏愛的孩子一定能獲得更好的人生嗎?
未知曾對此深信不疑。一方面,姐姐上過大學,在首爾一家國企工作,而她沒有上大學、沒有走出家鄉(xiāng)、沒有穩(wěn)定的工作,只是務(wù)務(wù)農(nóng),打打零工;另一方面,媽媽提到姐姐總是特別自豪,鄉(xiāng)親們也都夸姐姐能干,而她是個不被信任和看好的“透明人”。
直到有一天,報喜不報憂的未來一臉憔悴地回到家鄉(xiāng),未知才知道姐姐過得并不好,甚至面臨失業(yè)危機。當下,未知完全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,甚至還能開玩笑。畢竟姐姐這么優(yōu)秀,一定會處理得很好。
然而,未來倒下了。在醫(yī)院,未知第一次了解到姐姐真實的健康狀況:除了與生俱來的體弱,她還被情緒病困擾。
(圖/《未知的首爾》)
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》刊載的《同胞競爭對大孩心理行為的影響及家庭教育對策》一文提到,“當同胞競爭沒有得到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時,大孩可能會出現(xiàn)同胞競爭障礙,產(chǎn)生倒退行為、攻擊行為、情緒障礙等,影響其心理和行為發(fā)展”。
不得不以“乖孩子”“優(yōu)等生”的高標準規(guī)范自己、總被當成榜樣跟妹妹比較等事實,都在未來的成長中構(gòu)成了這種處理不當?shù)耐偁帯Q┗ㄒ黄鄯e,樹枝終于被壓折。
未來不想回到給她巨大壓力和痛苦的單位去了,而未知覺得姐姐不能就這樣回到家鄉(xiāng),因為她的成功與失敗早就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。如果她灰溜溜地回來,不僅媽媽會生氣、失望、難過,鄉(xiāng)親們也可能用奇怪的眼光看她。
未知提議,不如像小時候那樣互換身份,反正沒人看得出來。于是她將黃發(fā)染黑,未來將長發(fā)剪短。果然,媽媽沒看出來。她們就此“扮演起”對方。
(圖/《未知的首爾》)
因為一直覺得姐姐在單位干得很好,第一天替姐姐上班時未知面帶微笑,自信滿滿。當同事向她投去鄙夷的目光,當上級丟給她一個別人口中的“燙手山芋”,她才發(fā)現(xiàn)姐姐的職場生活根本不是她想象中那樣。
而未來,在未知的房間里發(fā)現(xiàn)了妹妹的一些小秘密,也逐漸意識到她對自己的羨慕。在大棚里,她感受到妹妹的生活平凡而純粹,沒有辦公室政治、沒有同事間的虛與委蛇。鄉(xiāng)下的天比首都寬廣,田野的氣息比街道清爽。
身份互換后,未來也看到了媽媽的另一面:她脾氣不好,日常操勞,對妹妹缺乏耐心和關(guān)愛。她曾羨慕妹妹輕松、自由,如此看來只是自己想象出來的美好。
(圖/《未知的首爾》)
這種錯位的羨慕在多孩家庭里太常見了:老大羨慕老二可以撒嬌,老二羨慕老大有特權(quán);哥哥羨慕妹妹不用被催著買房,妹妹羨慕哥哥能繼承家業(yè)。就像兩只互相望著對方籠子的鳥,都以為對方的天空更藍。
與其“一碗水端平”,
不如“每人一碗水”
倘若只表達缺憾和悲傷,不足以讓《未知的首爾》成為一部觀眾交口稱贊的好劇。在寫實的細節(jié)與動人的臺詞之下,它的底色是成長與治愈。
就像旅行讓我們在別處和他者的生活里得到治愈一樣,在未知作為未來、未來作為未知的新生活里,兩位主人公也都進一步成長與成熟起來,慢慢治愈自己,也治愈他人。
(圖/《未知的首爾》)
在公司,沒上過大學的未知經(jīng)過無措、迷茫、失敗的磨練,化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,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(guān)。
在黑心上司布置的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務(wù)”里,她用自己的真誠融化了房主奶奶冰封的心門,也在完成任務(wù)的過程中治愈了自己的童年陰影。外婆摔倒后下了十幾年的那場雨,終于停了。
“當我以別人的身份活著,我才意識到,我最大的天敵是我自己。”當自卑、無助的壞情緒再次襲來,她可以冷靜下來思考,困住自己的究竟是外界還是別的?這一次,她主動打開了房門,回到家人和愛人身邊。對于“外界”和自己,她都有了新的認識。
(圖/《未知的首爾》)
未來則通過鄉(xiāng)村生活重拾了對生活的興趣、愛人的能力,以及“打怪獸”的勇氣。在未知的身份加持下,她一點點釋放了被壓抑的直爽天性,也找到了自己的興趣。妹妹在公司做了她不會也不敢做的事,鼓舞了她也點醒了她。
最終,她用自己的雙手懲治了職場霸凌和性騷擾的加害者,按照“自己的方式和節(jié)奏”打贏了這場屬于她和其他受害者的戰(zhàn)役。
(圖/《未知的首爾》)
而媽媽,我們不是要為已經(jīng)造成的傷害開脫,而是想表達:只要愛還在、彼此還能溝通,一切就有改觀的可能。
在身份互換期間,姐妹倆看到了自己沒見過的媽媽,對媽媽的一些行為和觀念也更能共情了,就像未知的獨白:“那時我蜷縮在房間里,以為只有自己活在煎熬中,從沒想過砸壞門把手那一刻,我媽媽心里到底在想什么?!?/p>
(圖/《未知的首爾》)
假如“做合格父母”是一門課程,恰當?shù)目碱}和滿分的答案恐怕同樣難以擬定。當孩子處在情緒黑洞之中,“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”可能聽起來像一句不負責的借口,但冷靜下來細想,這難道不是事實?
而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子女。那么,為何不共同應(yīng)對這些人生中的嶄新課題?就像劇中男主角李昊洙的媽媽那樣,無懼“半路出家”,拿出一顆真心對待繼子,成長為一位包容而果決、理智與情感相融的母親。
三位年輕人和兩位母親的故事也告訴我們,父母對孩子與其強求“一碗水端平”,不如給每個孩子一碗完整的水,即拿出完整的自己——完整的愛、精力和時間來對待,讓他們不必用殘缺的童年拼湊難以完整的人生。
(圖/《未知的首爾》)
對于我們自己的人生,也不要追求什么“標準”和“榜樣”。正如未知在結(jié)尾所言:“人生不是一本寫好結(jié)局的書,而是一個需要我親手填滿的筆記本。即使面對空白頁,那也不是結(jié)束而是開始,是我的故事尚未寫出的第一頁?!?/p>
校對:嚴嚴;運營:嘻嘻;排版:章魚